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EP39.從平準保費跟自然費率淺談貨幣的時間價值

 













話說戰國時代有一個養猴人因為飼養了太多的猴子,食物的消耗量越來越大,於是跟他所養的猴子說:「從現在開始,我要訂立餵食的規則,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嫌早上吃的太少了,開始又叫又跳;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因為這樣一來,早上變多了,於是就不吵鬧了。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有聽過,就是成語「朝三暮四」的由來,是源自於戰國時代哲學家莊子的齊物論。事實上,養猴人只改變了朝暮的數量,但猴子自以為是地滿足了,所以這個成語有暗喻人常會自以為是而不知。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大家好我是保險老爹,今天這集之所以會選擇談這個主題,原因很簡單,就是「賭爛」兩個字!賭懶什麼呢?賭懶老爹以前幫客戶規劃的附約被同業給終止掉了。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當業務員在市場上協助客戶了解自己保障的內容後,往往接下來伴隨的就是要調整原有的保單,出來跑總是要還的,但這是在有規劃錯誤的前提下,我並不認為自己幫客戶規劃的保單有問題,但是依然被終止,而且只終止住院醫療實支實付這個商品,被終止的還不只一件,而且都還是同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幹的,欸這個就有點意思了。進一步了解後,發現這家公司的業務員非常自豪自己家的住院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不但一直跟客戶強調牙齒可以賠,還告訴客戶他們的保費是採平準保費,這樣的計算保費方式對保戶比較好,但因為這家保險公司的實支實付不能接受重複投保,所以為了能成交,他們就會把客戶舊的住院醫療實支實付終止掉,再投保他們家的,我只能說,真有種!我什麼商品都敢終止,住院醫療實支實付我還真不敢!因為這樣做會有以下四個風險:

1.重新履行據實說明義務。

2.等待期重新計算。

3.兩年除斥期間重新計算。

4.如果萬一轉換期間發生風險事故導致保戶兩邊的理賠都落空,保戶可以告業務員負損害賠償之責。

上面這些觀念在老爹的付費課程,談保險法64條的時候都有說過,這裡就不深談。其實如果你要強調自己公司的商品保障多好多好我OK,但是如果你認為平準保費對保戶比較有利,這點我就有意見了,原因就出在今天這個主題,「貨幣的時間價值」!我覺得不論是保戶,或者是業務員,這個觀念實在太薄弱了,才會導致整個保險市場充斥著高保費低保障的保單規劃,所以拜託,請大家這集一定要聽完,並且把這個觀念分享給你身邊的人!

要談貨幣的時間價值前,首先要帶大家了解金融的本質。到底什麼叫做金融?老爹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的定義:


金融是本質是價值跨空間以及跨時間的交換!


最早期的社會型態,是採以物易物,通貨完全是消耗品,沒有保存的價值,一直到了貨幣被發明後,除了原本交易的功能外,還多了儲存的功能,進而產生了如何等值交換的問題,金融的發展因此孕育而生。跨空間的概念比較好理解,比如說明清時代出現的山西票號的出現,就是為了因應跨區貿易的頻繁,不可能出遠門做生意全身都帶著真金白銀,所以可以把錢先存在票號,帶著這張匯票就可以出門,在當地的票號憑著這張匯票換錢,如果場景拉到現代,就想像出國玩我們會先在台灣的銀行換好當地的貨幣,或是有些外商銀行強調可以用台灣的提款卡直接在國外的atm領錢之類的服務。這就是金融用以解決價值跨空間交換的例子,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重點,接下來我們來談,那金融怎麼解決價值跨時間的交換?

以金融業的三根柱子:證券、銀行跟保險來分析。我們可以選擇把貨幣儲存在這三個機構,各自有不同的效果。透過證券商,我們可以投資公司股票,參與這家公司的營運,這家公司的經營者拿了投資人的錢去從事生產,如果營運績效好,股價會上漲,或者是配股配息,身為股東的我們就可以賺到超額報酬,但是相對的,如果績效不好,最慘有可能血本無歸,換句話說,沒有一種投資是保證獲利的,如果明明是投資,跟你說保證獲利,幹那一定是唬爛的,天底下沒有這種事,會這麼強調就是因為最近有人拿目前市場在在銷售的投資型保單問我說業務員強調什麼可以保底3.8%,但過去都配到7%以上,鎖三年就可以保本,只是礙於法令不能寫在合約上,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唉,我就跟他說,你請業務員簽個切結書,把他說的給付條件都寫上去,然後說如果到時候沒有這樣給付,他保證全額補給你,如果他敢簽我就敢showhand,你覺得他敢簽嗎?

好再來,如果我們把貨幣儲存在銀行,我相信這個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可以放定存或活存,定存依照不同的年期以及幣別,有對應不同的利率,銀行給你的這個利率,就是補償你的時間價值,所以年期越長,理論上利率會越高,但現在是低利率時代,不管怎麼存利息都少得可憐,不過老爹是台南人,我知道還是有我的高中同學的理財方式是把錢存在銀行做定存的,至於划不划算,就見仁見智了。

最後,把錢放在保險公司。這邊不談儲蓄險跟投資型,因為這兩者針對時間價值的討論,某程度跟把錢放券商做投資跟放銀行存錢類似,所以會專注在討論保障型商品的時間價值。把錢拿去跟保險公司買保障型商品,觀念跟前面兩者完全不同,投保保障型商品的目的,是擔心某些風險事故的發生產生自己無法承擔的損失,因此透過保險契約來轉嫁風險。比如說投保一個最簡單的定期住院日額型醫療險,約定保額為日額1000,就是如果在未來一年內發生住院的事實,保險契約就會啟動,一天給付你1000元,但如果沒發生約定的風險事故,那保險公司就不需要做任何的給付。這種單方或雙方給付不確定的契約,叫做射倖契約,這是保險契約的一個特性。所以對被保險人而言,由於不見得會發生風險事故,所以正確的規劃應該用最少的保費來獲得當下最大的保障,沒發生事情就損失一點點的保費,這就是你的避險成本,但如果有發生事情,就可以用一點點的保費得到很高槓桿的保障。但對面的保險公司就不是這樣想了,他在想的則是要如何把收到的保費做轉投資,創造更高的效益來面對接下來「有可能的給付」,既然給付是不確定的,如果在眼前承擔相同的風險,也就是提供被保險人一樣的保障時,你是保險公司,你會希望現在保費多收一點還是少收一點呢?答案很明顯是能多收就儘量多收沒錯吧,現在多收一點,就能有更多的cash inflow去做轉投資,創造更多的投資報酬!於是終身險就被發明出來了,這種終身險的保費計算採平準保費,就是用當下的年齡計算出來的保費,分20年或30年把保費繳完,之後就不需要再繳保費,終身有保障;相較於傳統定期險是採自然費率,保費會隨著年齡的提高而上升,到了最高承保年齡上限後就不能再續保,是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於是業務員基於上面的原因,加上賣終身險他業績跟佣金高很多,於是會建議客戶買終身而非定期。但老爹並不認為終身險適合每一個客戶,至少50歲以下的客戶是不急著考慮。原因一樣是貨幣的時間價值這七個字。因為平準保費象徵的,就是眼下是超繳保費的事實。舉壽險為例好了,一個40歲的男性如果要投保100萬的壽險,如果選擇一年期定期壽險,一年的保費大約2千7,如果選擇終身,一年保費3萬7,所謂的超繳保費,就是平準保費減去自然保費的差,也就是3萬7減去2千7等於34300,這筆錢其實就是要保人溢繳的保費,大家所熟悉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就是每年要保人這些溢繳的保費累積而來。業務員一直強調繳20年就終身有保障,等於是總繳保費74萬,去換一個未來100萬的保障,講白一點,就是我掛了,保險公司賠我100萬;的確,終身有保障聽起來讓人很安心,但仔細一算,理賠金有74萬是從我自己口袋掏的,保險公司只出26萬,這樣有保險嗎?有業務員會挑戰:你怎麼知道你繳滿20年才身故,如果你繳完第一年就掛了,3萬7換100萬是很高的槓桿效果;太好了,我就等你這樣問,如果我買了第一年就掛了,那更應該買定期險,花2千7就好,為什麼要我花3萬7?既然當下得到一樣多的保障,我當然是用最低的保費搞定,把省下來的預算,一年3萬4,拿去做別的財務規劃,透過時間加複利來解決未來沒有定期險後的問題,而不是把最有價值的貨幣全部都繳給保險公司,讓他拿我的錢去轉投資買地蓋樓,然後等N年後約定的風險事故發生時,把我當年的本金加一點利息還給我。保險公司吃銅吃鐵,我吃渣渣,這樣真的是理想的風險管理方式嗎?

貨幣的時間價值講白了,就是現在的錢比未來的錢有價值,50年前的100萬可以買一棟房子,50年後的100萬,連一台國產車都買不起,因為有通貨膨脹這個怪獸存在,錢只會越來越薄,這就是它的威力;而金融業就是在玩貨幣時間價值的遊戲,或者是說,就是在賺貨幣時間價值的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誰有辦法吸收到更多當下最有價值的貨幣,在更遠未來用貶值後的貨幣加一點補償還你,如此而已。

而前面提到這家保險公司的住院醫療實支實付,在我眼中更是把貨幣的時間價值玩到了極致,上面說的終身險,雖然眼下是超繳保費,但是至少繳20年就保障終身,但這個實支實付依然是定期險,所以就是要一直繳到最高承保年齡,我看到一個轉介紹客戶新生兒的保單,0歲女性光這個商品一年的保費就超過1萬元了,要這樣一直繳到80歲,的確!別家實支實付到了這個小朋友5、60歲可能保費會高於1萬,但那是5、60年後的貨幣價值,跟我現在給出去的貨幣是完全不同的價值啊!同理可證,他們家還有一個住院醫療實支實付附約,一樣採平準保費,用現在的年齡固定繳費到75歲,但過程不會提供實支實付保障,功能只有等到你75歲的時候可以讓早期另外花錢投保但承保年齡上限只到75歲的實支實付多承保5年,可以保到80歲,玩的其實是一樣的遊戲!真的有對保戶比較有利嗎?至少懂得掌握貨幣時間價值的我,是沒興趣的!

若您聽懂了,那我們回來看最前面朝三暮四的故事,老爹問大家,究竟是人聰明還是猴子聰明?當然是猴子啊!因為猴子比人懂貨幣時間價值的觀念,能先拿到比較多當然要爭取,因為先拿到手比較有價值啊!你若不信,我拿財務計算機算給你看!假設眼前有兩個投資規劃,都是期初支付10元,一個在接下來連續三期末可以領回3元、4元跟5元,另一個則是連續領回跟5元,4元跟3元,你會選哪個呢?用財務計算機按一按你就會發現,前者的irr是8.9%,後者的irr是10.65%,你說不對啊,兩個方案都是存10元三年後領回12元,為什麼報酬率會不一樣?答案就是因為要考量貨幣的時間價值。同理,很多業務員在跟客戶講解儲蓄險建議書的報酬率時,如果是六年期零存整付型的,都會拿第七年的解約金減去第六年的解約金,用這個差額除以本金來算報酬率;或者是六年期還本型,就用第七年起的還本金除以本金來算報酬率,這些算法都是錯誤的,這種算法都沒有考量前六年的時間成本,換句話說因為沒有考量到貨幣的時間價值,算出來的數字都是沒有依據且高估實際報酬率的。

如果你今天聽完了老爹的說明,你還是比較喜歡終身型的商品,或是平準保費的計算基礎,那沒問題,這就是你個人理解思考後的選擇,那就去做吧沒問題的!但是如果你是對保險一知半解,只是單純相信業務員的話而做的規劃,那老爹勸你把自己的保單翻出來了解一下吧,畢竟業務員的嘴,騙人的鬼啊~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EP37.一個前保險業務員的告白

 

話說今年3月我離開了待了16年的公司,一直到這個月,我轉換身分的事情跑的差不多,差不多是時候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之所以離職以及決定回台南的原因了。

話先說在前頭,很多老朋友恭喜我衣錦還鄉,我只能說我萬萬不敢當。嚴格來說,其實我是在台北混不下去,夾著尾巴逃回台南的,只差沒有跟海角七號的阿嘉一樣咒罵操你媽的台北而已。我想很多人會有一樣的疑問,你保險不是做的很好嗎?收入應該很不錯啊~我只能說,回想我曾經無知的那段時光,我的收入的確不算差,但當我有了「自己的意識」之後,就不再是那麼一回事了。

大家應該有看過駭客任務吧?這部電影上映在千禧年前夕,劇情在描述一位叫Neo的工程師突然發現到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對勁,直到與Morphues相遇後,他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源自於「母體」Matrix:一個龐大的電腦系統,透過連結人類大腦的管線傳送程式,使人活在大腦所感知的1999年虛擬世界,但真實世界其實已經是2199年,此時人類被囚禁在一個個膠囊裡,身體發出的熱量單位經過核融合,成為電腦系統的電源,換句話說,人類只是電池,不再從娘胎出生,而是被栽種而出,死掉的人則被融化為液體餵養新生兒。少部分脫離母體解放的人類,因為與母體不相容,只能居住在接近地心一處名為錫安的流放城市,期待找到祭師預言的救世主The One來摧毀母體。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Cypher(背叛Morphues那位)在高級餐廳邊吃牛排邊跟Agent Smith交談,他用叉子叉起一塊牛排,然後說:我知道這塊牛排並不存在,我也知道當我把它放到嘴巴裡,是母體告訴我的腦袋他有多美味可口,但抗爭了九年,你知道我了解到什麼嗎?接著他把牛排放到嘴巴裡,露出了非常滿足的表情,然後說出:

「Ignorance is bliss.」
無知是幸福的!
個人認為這一幕是整部電影最高光之處!

為什麼無知是幸福的?因為覺知太痛苦了,與其對抗,不如交換靈魂,輕鬆的活著。」

這就是這些年來我在保險業的掙扎。

別誤會,我從來沒有懷疑過保險的價值,16年來一天都沒有,我懷疑的是保險公司的作法。我就舉三個例子來跟大家聊聊,看完應該就知道我跟這個母體有多麼格格不入了。先強調,以下這些情形都是我在業界真實觀察到的現象,絕對沒有針對特定公司或某特定人的意思,但如果心臟不夠強拜託就別繼續往下看了!

就從推銷這件最基本的事開始講起吧!保險業務員的工作是在協助客戶做好風險管理,所謂的風險管理意義是在客觀評估所有風險事故發生與損失的可能性後,依照自己的預算,決定利用風險控制(事前)或是風險理財(事後)的方式所做的管理行為。翻成白話文,保險只是客戶執行風險管理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但在保險公司以及保險業務員的眼中,風險管理就是賣客戶保險、再賣客戶保險、再賣客戶更多的保險,這是一個很畸形的現象!再加上,保險商品有一定程度的複雜性,會上網自己做功課,會花時間了解自己需求的客戶絕對是少數,大多數客戶往往會選擇相信業務員說的,於是業務員推什麼就買什麼;最後,最可怕的,在過去是大型單一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主導市場的情況下,因為業務員就只能賣自己家的產品,當客戶該買的都買了以後怎麼辦?保險公司只好繼續推出新商品,這些經過包裝的新商品共同特色往往是「華而不實」,通常是高保費低保障的終身險,然後洗腦業務員這個商品對客戶很好,業務員就繼續把這些商品往客戶身上裡塞,台灣保險滲透度能排名世界第一,就是靠保險公司、業務員跟客戶一起齊心協力塞出來的。這是我完全不能認同的現況!

談完了推銷,接下來談增員。坦白說,我過去所在的單位,很重增員,我主管就是透過不斷的增員,才能夠開枝散葉,建立這麼龐大的體系。其實真要說,保險業務員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老家在台南,退伍後跑上台北,在沒有任何人脈背景的情況下,能夠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爬到區經理的位置累積了一些知名度,與其說靠的是推銷,真的其實還是增員。或許應該這麼說,依照我老東家設計的業務制度,真正需要靠個人推銷的,只有業務代表到業務主任這一段,主任以後,其實重點就要放在增員了,你若不持續增員,就只能當萬年主任,沒辦法繼續往上爬。但現在我並不認同這樣的制度!為什麼?俗話說演而優則導,前提是你自己要先演的像樣,也就是至少自己的推銷功力要有一定的水準,再來做增員。但是現在市場放眼望去,絕大多數做增員的都是行銷不強的人,形成了一個逆選擇。為什麼很多行銷功力強的人不願意增員呢?我自己觀察到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因為行銷能力強的人績效夠好,自己就扛的起業績,不需要增員。第二,做個人行銷自由慣了,帶人會把自己時間綁住。第三、因為全心投入在做行銷,沒有精力再做增員。最後,無法說服自己做增員;就像我,自己都做的不開心了,都懷疑母體的存在了,我怎麼可能找人進來一起做咧?所以增員慢慢變質成為行銷能力不足的主管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而做的SOP,要的只是透過增員帶來新人,新人會帶來新業績,自己就能賺到組織津貼、完成晉升、以及達成競賽。一批批新人被這些噗嚨共的主管增員進來,根本沒能力給他們養分,放任他們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反正對主管來說穩賺不賠,要嘛人留下來我繼續賺他的組織津貼,要嘛人離開我賺他留下來的保單續繳,這類劇情每天不斷上演,實在讓我看的很痛苦。

最後,談競賽這件事。這是業務員臉書最愛po的,我又完成了什麼競賽,我又達成了什麼榮譽!Po這些文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保險是一個無形的商品,客戶往往只能從業務員口中感受到它的價值,因此業務員跟客戶的信任度就是成交的關鍵,透過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就,可以增加客戶的信任,這道理我懂,因為過去我也是這樣幹的。回想起16年前還是業務代表的我,因緣際會聽了一場張錦貴教授的演講,他問台下的觀眾:保險公司靠什麼方式逼業務員做業績?當時小菜鳥的我直覺回答靠考核!結果他拍拍我的肩膀跟我說:「年輕人,考核只能驅動最末端的業務員,如果要靠這些業務員,保險公司早就倒了;保險公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用榮譽來逼你!」用榮譽,用連續的榮譽來逼你,這樣才逼的出它要的業績!現在回想起,張教授真的看透保險公司了!也因此,這16年來,我看了太多人為了得到榮譽而做出不榮譽的事情,包含我自己也幹過!而當追求的榮譽越大,犯下的錯就越大,但要知道出來跑總有一天要還的,榮譽兩個字,真的值得賭上一切嗎?況且,追求公司給你的定位,你就必須玩公司訂下的遊戲規則,但為什麼我的價值需要靠公司來定義呢?我認為再多公司給的肯定,都沒有自我肯定來得重要!唯有當你清楚你自己的定位,你才能夠跳脫出世俗的眼光,才能夠真正為捍衛自己的價值而奮戰。

簡單聊了保險業的三個現況,也許你會問:難道業務員從來都不會對公司的作法產生懷疑嗎?我的認知,菜鳥階段不太可能,因為他們對這個產業了解還不深,資訊取得有賴自己的主管與公司,不太可能產生懷疑,就算有懷疑,這些人應該很快就會被這個產業淘汰掉了。至於中生代,他們正在打拼自己的事業,需要大量推銷與增員,基本上他們的利益跟保險公司是綁在一起的,所以會繼續貫徹保險公司的意志;至於老鳥,我相信應該很多老鳥都經歷過我的那段心路歷程,只是就像Cypher講的一樣,與其要去對抗,不如就將錯就錯下去吧~

雷洛從打死不貪污,到變成五億探長,僅在一念之間而已。
真的拿出藍色藥丸跟紅色藥丸給你選?你會吞那顆呢?

關鍵,就是這一念!

我並不是否定業務員的作法跟價值,我還有非常多的好朋友還留在原本的公司,腳踏實地認真的打拼。推銷、增員跟追求榮譽都沒有不對,單純是我不想再繼續下去而已;離開也是我個人的選擇,不代表我的選擇才是正確的,只是人生等於選擇,我們都必須接受每個選擇帶來的結果。就像我,試想,身為一個保險業務員,選擇每天花時間說服客戶「不要買保險」的時間比「要買保險」的時間還要多的時候,你覺得這個業務員還混的下去嗎?但這就是我的日常!所以我認清了一個事實,以我自己的狀況,要在保險業「賺到大錢」的機會是微乎其微了,但是生活的壓力不會因此我的選擇而降低,現在台北買的房子已經快要住不下,還有未來小孩的教育,以及我未圓特斯拉的夢想(喂!),如果我想要保留多一點自我,在不降低既有的生活品質情況下,似乎離職轉換身分並且回到南部重新開始是最佳選擇了。

雖然砍掉重練真的很傷身,但至少很幸運,我已經找到了我的錫安城,在那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我們都是通過國家考試的保險經紀人,每天討論的,不是你業績報多少?不是你競賽差多少?而是透過研究條款、評議、保險法以及法院判決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我們甚至可以不用進辦公室,就可以完成會議、訓練甚至報帳。我知道自己不是Neo當不了救世主,我也不指望能夠摧毀母體,但至少我知道,在這個產業還有一小群人跟我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並不孤獨,我們依然認真努力,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改變這個母體,喚醒更多的消費者以及從業人員,有這樣的目標就很值得讓我繼續在保險這個產業打拼下去了。






I’ll hang up this phone.
And then I’ll show these people what you don’t want them to see.
I’m going to show them a world…without you.
A world without rules and controls,
without borders or boundaries.
A world where anything is possible.
Where we go from there…
is a choice I leave to you.
- Matrix 1999 -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防疫保單的亂象繼續延燒!繼產險公司們先後祭出各種奧步來逃避承保或續約防疫保單後,最新的進度是金管會跳出來提出四招來補破網!這次我想談的,不是爭執保險契約效力的問題,而是帶大家看一則法院判決。

民國89年,兆豐產物以保費2.3億元得標台電「大潭燃氣火力發電工程」的案子,但在安排再保險時剛好遭遇911事件,國際再保險保費飆漲,兆豐主張情事變更原則請求調漲保險費為5.5億,台電不同意,雙方因此吿上法院。這個案子從民國93年一直告到民國105年,一審跟二審都是保險公司勝訴,但是到了最高法院翻盤,法官認為「再保險市場本來就有景氣循環,保險人於訂立保險契約之際,本應就此等無法預料之巨大災害發生之可能性及有無能力賠償等項詳予評估,以決定其保險費率,尚不得因偶然發生之巨大災害,即率認有訂約當時不可預料之事情發生,而請求調整保險費。」(最高法院 104 年度台上字第 2433 號民事判決)

為什麼要談這則判決呢?因為如果這次防疫保單的拒保告上法院,產險公司鐵定會主張適用情事變更原則,但依照上面最高法院的判決,連911事件保險公司都應該要有預估的準備(其實隱含風險管理學中MPL的概念;Most Possible Loss最大可能損失),台灣產險公司難道沒有能力事先研判出「新冠肺炎傳播力很強」這個風險嗎?隨便舉個例子,去年泰國就已經爆出許多保險公司因為防疫保單賠率過高而頻臨破產,連台灣新聞媒體都有報導,難道台灣產險公司不知道?好吧,國際發生的事你說不知道,那自己家呢?台灣產物500元神單的賠率你也能說沒看到嗎?別裝傻了!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只是你們認為台灣的疫情政府控管的很好,所以敢坐下來當莊家讓大家賭一把,看是要壓隔離還是要壓確診都可以,下好離手!但沒想到這一兩個月疫情急轉直下,加上政府防疫政策的轉變,產險公司現在才發現苗頭不對想要捲鋪蓋走人,這如果不算詐賭,怎樣才算詐賭?

看看日本的防疫保單吧!不愧是保險大國,人家的商品是怎麼設計的?跟台灣最大的差異就是「針對不同時間投保的新契約或是續保件提供不同的保險費率」,透過費率的釐定把對價平衡原則落實的淋漓盡致,另外還「針對特定的產業提供特定的專屬保障」,等於也把危險做了區隔,不像台灣的防疫險,不論投保時間,地區,職業,年齡都是單一費率,風險精算之粗糙,虧錢剛剛好而已,不繳點學費怎麼會長大咧?

最後,至於金管會現在跳出來講什麼,基本上我真的懶得理會了!產險公司現在會這樣賴帳,不也跟之前金管會一直要求產險公司防疫保單要放寬理賠條件有直接因果關係嗎?(踏馬的這還不只是相當因果關係咧= =)





















2022年4月14日 星期四

防疫保單的道德危險!


懂保險法理的人,會了解保險存在的要素之一就是「補償的需要性」!保險的補償分成兩種,一種是針對具體損害的補償,另一種是抽象損害的補償;關於具體的損害,由於被保險人遭受損害的價值可以明確用金錢來估計,所以會使用損害保險來規劃,而損害保險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被保險人所獲得的補償絕對不能超過實際遭受的損害,不然就會產生不當得利!因此保險法中的「複保險」,「保險代位」以及「超額保險的禁止」就是天條!至於抽象損害的補償,由於損害無法用金錢來計算,所以通常是使用定額保險來規劃,同時也因為保險標的沒有明確的保險價額,複保險,保險代位以及超額保險都是不適用的。

說了那麼多,跟上面這則訊息有什麼關係呢?大大的有關係!因為真正的「防疫保單」,應該是要解決被保險人因確診產生的後續醫療費用,其保險性質應該是屬於「損害保險」中的「消極保險利益』(必要性費用);那既然是損害保險,就應該要適用複保險的規定來禁止被保險人透過重複投保而不當得利,但是保險公司的商品卻設計成定額保險,所有給付項目都是定額給付,最靠北的是把隔離跟確診的一次性給付也包了進去(註),但偏偏定額保險就不適用複保險的規定,就導致產生了上面的情形,有被保險人不但「刻意」透過重複投保來拉高萬一被隔離時的一次性給付,甚至更「刻意」的促使保險事故的發生來獲利,這樣的情形,不論是對於保戶的保險觀念,保險業的健全發展,甚至是政府的防疫措施,都是大大的減分啊!

那該怎麼辦呢?以下有幾點看法:
1.禁止媽媽們組社團(誤)!媽媽社團實在太可怕了,去年的台產500元之亂,以及幾個月前禾馨事件(被保險人透過重複投保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保險,再透過施行剖腹產來不當得利)不都是從媽媽社團炒出來的嗎?
2.落實公會通報制度,針對這種隔(賭)離(博)的一次性保險金給付,只能投保一家,複保險通通都無效!
3.將防疫保單的設計回歸到損害保險的性質,僅針對因隔離或確診後實際支出的花費做實支實付!

如果上述的作法真的落實,各位看官您覺得還會有人想要搶購防疫保單嗎?

我的老天鵝啊!這下怎麼行呢?如此一來那保險公司要賺什麼?那業務員要忙什麼?那金管會要管什麼呢?開什麼玩笑,我們台灣可是全世界保險滲透度第一的泱泱保險大國耶!
所以還是算了吧,還是讓市場繼續亂下去,這才能維持我們保險市場最獨特的樣貌~

不說了,我先去寫防疫保單要保書了~(誤)

註.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保險公司搞錯商品屬性了,前陣子把整個保險市場搞得雞飛狗跳的保險法107條就是一個例子!如果從立法目的來看,保險法107條的立法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保護「稚弱」之人,因為他們沒有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避免要保人為了領取保險金給付而謀害他們生命的道德危險而制定的法律。而最近的一次修法,規定未成年人身故可以領取喪葬費用保險金,然後莫名其妙去連結了一個遺贈稅法17條喪葬費用扣除額的二分之一,這個喪葬費用扣除額目前是123萬,所以大家熟悉的61.5萬就是這樣來的。但重點是,這個61.5萬,應該是「損害保險」而不是「定額保險」!如果是損害保險,就是由產險公司來設計商品,針對未成年人身故時實際支出的喪葬費用,比如說辦儀式,買塔位等花費,在61.5萬上限內做實支實付;結果我們居然是採定額保險,未成年人身故受益人最高可以領取61.5萬的定額給付!您覺得損害保險跟定額保險,哪個方式比較能夠保護到法律原本想要保護的人呢?


 


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想回家了


大年初三依照慣例,參加太太的家族聚餐,吃完飯後,順便去她姐姐的新房參觀。她姐姐之前也是在台北上班,後來因為一些因緣際會,辭掉工作回台南創業。(目前在台南賣義式冰淇淋,如果有去奇美博物館,記得要去廣場上的富貴冰淇淋捧場喔!)房子是在府中街的巷弄內,一棟公寓的四樓,其實去年初三就有來過,只是當時還沒裝潢,這次去感覺完全不一樣,房子雖然老,但是很有家的感覺。

後來因為我想買一些小東西帶回台北送給朋友的小孩,於是跟她借了Gogoro跟安全帽,打算騎去民權路跟海安路交叉口的進興糖果行。台南的巷道還是跟我童年的記憶一樣,又窄又亂,騎摩托車鑽起來特別有感覺;經過永福路,看到轉角的全美戲院嚇了我一跳,沒想到這家老戲院居然還健在,而且依然堅持手繪電影看板跟電影宣傳車,我想既然抵抗不了時代的潮流,乾脆就反其道而行復古到底吧!

到了這家號稱全台南最大的柑仔店,裡面可真熱鬧,客人如果不是觀光客,應該就是跟我一樣的返鄉客吧!買到一半,店裡聽的廣播居然傳出了伍思凱“整個世界的寂寞”這首老歌,熟悉的旋律搭配著廣播電台特有的雜訊,彷彿回到了唸高中住校聽廣播的時光。

買完騎車回去的路上,短短不到10分鐘的車程,但我有一個想法在心裡萌芽,回到姐姐家,我跟我太太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們搬回台南好不好?」

太太說:「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