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想回家了


大年初三依照慣例,參加太太的家族聚餐,吃完飯後,順便去她姐姐的新房參觀。她姐姐之前也是在台北上班,後來因為一些因緣際會,辭掉工作回台南創業。(目前在台南賣義式冰淇淋,如果有去奇美博物館,記得要去廣場上的富貴冰淇淋捧場喔!)房子是在府中街的巷弄內,一棟公寓的四樓,其實去年初三就有來過,只是當時還沒裝潢,這次去感覺完全不一樣,房子雖然老,但是很有家的感覺。

後來因為我想買一些小東西帶回台北送給朋友的小孩,於是跟她借了Gogoro跟安全帽,打算騎去民權路跟海安路交叉口的進興糖果行。台南的巷道還是跟我童年的記憶一樣,又窄又亂,騎摩托車鑽起來特別有感覺;經過永福路,看到轉角的全美戲院嚇了我一跳,沒想到這家老戲院居然還健在,而且依然堅持手繪電影看板跟電影宣傳車,我想既然抵抗不了時代的潮流,乾脆就反其道而行復古到底吧!

到了這家號稱全台南最大的柑仔店,裡面可真熱鬧,客人如果不是觀光客,應該就是跟我一樣的返鄉客吧!買到一半,店裡聽的廣播居然傳出了伍思凱“整個世界的寂寞”這首老歌,熟悉的旋律搭配著廣播電台特有的雜訊,彷彿回到了唸高中住校聽廣播的時光。

買完騎車回去的路上,短短不到10分鐘的車程,但我有一個想法在心裡萌芽,回到姐姐家,我跟我太太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們搬回台南好不好?」

太太說:「好啊!」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考後有感

 


















自從通過了國家考試後,收到很多來自認識或不認識的同業朋友的關心,感謝大家的抬愛,今天想借這個機會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其實會參加國家考試,並不是像很多人以為的,是為了轉去經紀人公司發展做準備。因為要去經紀人公司上班,坦白說根本不需要這張證照;目前臺灣保險經紀人公司的組成份子,絕大多數還是保險業務員,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畸形的現象!試想,很多客戶為了尋找更專業的服務而尋求保險經紀人公司的協助,但最後提供服務的人卻是保險業務員,這真的合理嗎?更可怕的是,這些保險業務員,也自以為在保險經紀人公司上班,他們就是保險經紀人了,這更離譜!但這就是一個短期內沒辦法改變的事實;我之所以會想要考這張證照,單純只是不小心在網路上看到一段話:

“南山人壽只教業務員自信,不教專業!”

老實說這段話真的刺到我了,我自認自己是很追求專業的業務員,看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居然是這樣的形象,我真的沒辦法接受!剛好那個時候我考上了CFP,我發現CFP雖然是很專業的金融證照,可惜廣度夠但深度不足,尤其是對於我自己最熟悉的保險產業,坦白說CFP的訓練並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成長,於是我開始思考,有什麼管道可以加強自己對於保險的專業?

人生就是這樣,回頭看,很多事情其實老天都有安排!就在那個時候,我不小心滑到一個離職許久的老同事臉書po文,場景是一個謝師宴,裡面所有人都在感謝一位叫吳慶明的老師,讓我對這個人產生了好奇,Google了一下他的簡歷,也看了他保險經紀人考照班的授課簡章,教學內容分保險法、保險學、風險管理以及保險行銷四個專業科目,加上模擬考跟總複習,共上課26週,182小時,這些完全有別於過去我曾參與過的課程,於是很快的就決定繳費報名了。所以真的要說,我的初衷單純只是想加強專業,通過考試與轉換跑道其實並不是我的目的。

結果還沒進入正式上課,光是看老師免費提供的兩組早鳥課程:理賠1490(1週)跟人壽保險示範條款(7週)的線上課程,我就覺得報名費已經回本了,因為內容實在太震撼了!怎麼老師講的跟我過去長久以來的認知落差這麼的大!更別說正式上課後的學習內容了,原本應該枯燥無味的保險法條,透過結合工作的實務,以及閱讀法院判決,才發現原來過去我們做的、說的,有這麼多根本就不符合保險法的規範,但我們都做了,都說了;加上可能是我的名字特別,上課得到老師蠻多的”關愛“:

老師:世寧!你們公司催告是第幾天發?
我:呃⋯⋯⋯

老師:世寧!你們公司如果首期保費扣款失敗,保單生效日會是什麼時候?
我:呃⋯⋯⋯

老師:世寧!講一下什麼情況會造成保單停效?
我:呃⋯⋯⋯

老師:世寧!講一下保險法116條對於復效的規定!
我:呃⋯⋯⋯

老實說,我過去一直自認的專業,在上過老師的課程後,被摧殘的支離破碎;我相信上面這些問題,絕大多數業務員跟我一樣答不出來,但仔細思考,生效、停效跟復效,這不是每一張保單最基本的權利嗎?身為一位業務員,連客戶最基本的權利都搞不清楚,是要如何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呢?我真的感到很汗顏,賣了15年保險的我到底在幹嘛?但破壞是重生的第一步,也正因為如此,反而讓我重新燃起了對保險這個產業的興趣,也似乎找到了除了單純賣商品賺佣金,或是靠增員發展組織外的第三條路,才讓我更認真投入在準備這個國家考試,有後來大家看到的結果。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人,在人生每個重要的階段,都遇到貴人的幫助。回想當年考完大學聯考,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選擇了就讀輔大國際貿易暨金融學系,好在遇到葉銀華,李宗培,蔡麗茹等老師,讓我對金融業產生了興趣;退伍後再次找不到方向,有幸在出國留學前遇到了劉明智總監,帶領我踏入了保險這個產業;做了15年,當我對下一個階段再次感到迷惘的時候,又遇到了吳慶明,李來居等專業到不行的老師,再次為我指引了方向!我想,也許路一直都在,只是要選擇安於現狀,抑或是選擇勇敢突破罷了!

跨出舒適圈,路就在眼前了~
最難走的路,往往才看得到最美的風景~

相信我,當你能夠把保險法、保險學以及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結合保險行銷實務,你會真正感受到保險的美,以及保險這個制度的偉大!你著眼的不會再只是保險商品,而是保險的精神!

繼續朝下一個目標邁進!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後疫情下的新生活

 














2019年年底,新冠病毒開始傳播,台灣因為有過去防疫SARS的血淚經驗,在病毒爆發的初期就能提前佈局,於是當整個2020年病毒在全世界肆虐的時候,台灣得以平安度過,甚至成為全世界的防疫典範。但時間走到2021年,還是讓病毒找到了突破口,整個社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就此走入了後疫情的階段。


首先迎來的考驗是個人與家庭!停課帶來的衝擊,我相信家中有小小孩的朋友,這段時間一定跟老爹一樣畢生難忘。以往上班前把小孩送去學校,下班再去接回家就好,如今突然變成每天24小時的密集陪伴,再加上同時還必須在家工作,在扮演父母親角色的同時,也必須扮演好工作者的角色,身分的轉換以及親子關係的維護,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智慧。


再來,聊聊對產業的衝擊。舉個例,因為老爹長時間幫空服員職業工會的會員上課,感受最深。在過去,空服員是人人稱羨的產業,不但收入相對高,又可以藉著工作環遊世界,是很多畢業新鮮人的首選;但這次的疫情,凸顯出她們工作不為人知的辛苦面,有班飛時不但要站在第一線承受高染疫的風險,甚至是萬一不小心讓病毒有了突破點,還要承受輿論排山倒海的壓力;但若沒班飛又沒有薪水,生計勢必受到衝擊,我想這些都是當年決定踏入這個產業時所始料未及的。除此之外,視訊會議以及線上課程,也成了我們的日常。我小兒子念幼稚園中班,大兒子念小一,老師們都紛紛開啟了鏡頭,成了直播主;就連我的鋼琴老師,也打電話問我要不要改上線上課程;過去的我其實很排斥線上課程,因為我認為學習唯有透過面對面的交流,才有溫度;但是現實很殘酷,不轉型,就等著被淘汰,話說我自己幫空服員上的課,也在停辦數個月後,這個月首次要以線上課程的方式做呈現,沒想到就連我,也要開直播了。


說到淘汰,我們看到很多的企業,尤其是餐飲業,不管是新開張,還是老字號,沒能撐過這次的疫情,紛紛吹了熄燈號;這凸顯了兩個問題,第一就是企業跟家庭一樣,必須要有預留的緊急預備金!只是就算有提撥,依過去的經驗,通常也只有提撥3-6個月,誰會想到會出現新冠肺炎這隻黑天鵝呢?再者,就是危機處理的能力!以餐飲業為例,如果以往不做外帶的餐廳,在這波疫情底下,衝擊一定最大,消極一點的可能就直接停業,積極一點的,趕快開始跟外送配合,或是推出自取有折扣的套餐,這些都是在考驗著企業面對風險的應變能力,唯有不斷的做調整,才能在這多變的未來生存下來!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這次疫情對整體社會來說都是負面的影響較多,但是仔細想想,也有不少產業是在這波衝擊下脫穎而出。比方說物流業,現在走在街上看到的,不是宅配的貨運車,就是外送食物的摩托車,很多人生意做不下去,但他們忙到翻掉,證明了掌握趨勢才是關鍵,選對方向,順勢而為,自然能借力使力不費力。當然,老爹所處的保險業更是不在話下,從去年的500元防疫保單之亂,到現在的疫苗險,人們對於保險的需求,從來沒有這麼強烈過;原來不只太平盛世需要保險,亂世時更需要保險,保險業只要能夠針對客戶的需求研發出新的商品,永遠能夠歷久彌堅!在這一定要稱讚,向來保守的主管機關,這次能夠這麼快的開放視訊投保,讓保險業的發展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過市場上琳瑯滿目的保險商品,到底是不是真的像業務員說的那麼美好呢?還是其實只是用話術裹成糖衣的毒藥呢?消費者真的清楚自己的需求嗎?保戶又真的知道自己買到的是什麼保險商品嗎?很遺憾,以老爹在保險業打滾15年的經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保險市場會這麼亂,最大的原因就在於絕大多數消費者其實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再加上保險商品種類繁多且條款複雜,最後往往都是業務員怎麼說,消費者就怎麼買。這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因為如此一來,消費者最後買到的,很有可能是業務員想要賣的保險,而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買的保險。所以要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成立保險老爹這個專欄,就是希望透過文字,協助大家建立正確的保險觀念,帶大家用更客觀的角度認識保險商品,唯有消費者強起來,才能夠不再被業務員消費,不再讓保險公司予取予求!


我是保險老爹,很高興認識大家,我們下次見!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500元之亂

 















該怎麼形容呢?姑且稱他為驚天動地72小時吧!

禮拜五老爹上午進公司帶實習生,中午左右離開,先處理了一批防疫險的投保,下午大概三點多回到家,把談防疫險的節目錄製完成並且上傳,沒想到還沒等到Apple Podcast同步更新,就先收到台產的新聞稿說下禮拜一中午停止受理,接著手機就開始不停的震動。

禮拜六,因為是我固定陪小孩的時間,所以沒打算打破這個慣例,不過陪小孩的同時,一直再思索,我手上這些件消化得完嗎?因為我禮拜天整天還要上經紀人的課,我真的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作業了。於是在朋友家吃完晚飯後,由於小孩還想繼續玩,所以就麻煩朋友載老婆小孩回家,我就先離開去公司加班,這一加,就加到凌晨兩點!可能是下午跟小孩在公園的時候闖到風,頭又隱隱作痛,回家後先吐了一波,趕快洗澡睡覺。

禮拜天起床後,頭痛還是沒好,但我沒什麼選擇,我必須上完七小時的課,再趕去公司把剩下的文件給處理完,好在後來EVE DX發揮了效力,讓我順利撐完課程。沒想到刺激的還在後頭,一下課就接到電話,說因為這兩天已經爆大量,公司決定只收件到今天晚上,明天就不會再受理,來不及就請自行跟客戶解釋道歉,嚇的我只好趕快殺去公司,這一待又待到凌晨一點, 沒吃一口飯,也沒喝一口水,總算把手上的文件全部做了受理。

在騎車回家的路上,發現兩件事情:第一,早上趕著出門上課,外套穿得太薄了,被冷風吹的一直發抖,只好把背包背在胸前看能不能多擋一點風;另外,原來禮拜天店家都休息的很早,想買個熱的宵夜暖暖身子都沒辦法;不過也因為又餓又冷,反而更能夠讓我思考這72小時的過程。

如果時間回到72小時前,我知道事情會發展成這個樣子,那我應該會選擇不淌這灘混水。為什麼我用渾水來形容呢?因為整體付出的成本都太大了。對我個人而言,就像前面說的,犧牲了陪家人的時光、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有準備考試的進度;對所有業務員來說,排擠到銷售其他更重要風險管理商品的時間;對經代通路來說,所有的人力拿來處理這個商品,將嚴重影響其他的服務項目;;對台產而言,真的有賺到嗎?我相信等到晚點公司門一打開,要保書從全國各地一箱一箱寄到,他們才會驚覺,到底自己幹了什麼事情?最後,對於消費者而言,一來風險管理的意識並沒有提升,因為多數客戶買這個商品,想的不是萬一發生自己會有什麼損失,而是萬一發生可以用500換10萬,這其實已經帶有投機的心態了;再者,後續的爭議才要開始呢!桃園不是一口氣隔離了5000人嗎?如果當中有人之前有買這張保單,雖然送了要保書,但是因為熱銷核保大塞車,連保費都還沒扣,更別說拿到保單,這樣到底要不要賠呢?

接下來就看台產怎麼接招吧~

很高興這個商品終於停了,不但市場又能夠重新回到軌道,對於通訊處,業務員與客戶也是如此。希望大家都能夠從這次的台產之亂中學到經驗與教訓,下一次,我希望是能跟客戶,好好坐下來,談風險管理,談理財規劃。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2021

 

終於告別2020年了!我相信一年前絕對沒有人會預測到2020會是這麼驚濤駭浪的一年吧。

今年在工作上依然忙碌,除了跟往年一樣要兼顧身為業務主管同時也是業務員的身分外,還多了一個Podcaster的角色,開了自己的節目,希望能更有效率的傳達自己對於理財的觀念,尤其是保險規劃!琳瑯滿目的商品,真的就如同業務員說的那麼美好嗎?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人告訴我,因為聽了我的節目後,建立了正確的保險觀念,有了一些不同於主流市場的想法。

生活上,一樣圍繞著兩個小孩打轉,扣掉工作的時間後,我剩下的時間應該幾乎都花在他們兩人身上了;依然努力維持平日晚上不排客戶,假日不排客戶,儘量把時間都留家庭。老大上了小學,展開了新的階段,適應的很好,等再過兩年小的也開始上小學,應該又會再輕鬆一點吧。

另外,講課一直是我的興趣,除了每個月在辦公室固定講一堂課外,持續幫空服員職業工會的會員上課,算一算也快要有200位組員來上過我的課了,聽說書老師在長榮航空很受歡迎哈哈;高雄科技大學的學生對我的課程也很滿意,上學期去建功校區講了一堂課,下學期同學向學校反應希望我去第一校區再講一堂;雖然講課真的要花不少時間而且賺不到錢,但是只要想到坐在台下的學生可能因為我的一句話或一個觀念而改變了他的一輩子,我就有動力堅持下去。

最後,我又當回學生了,除了每個禮拜一堂鋼琴課外,決定提升自己的專業,報名了經紀人的課程,準備參加今年6月的國家考試。後來才知道,這個考試的合格率比CFP還低,要投入的時間比CFP還高,除了每個禮拜天要上一整天的課,讀厚厚的課本外,還被要求把保險法從頭背到尾,這週又開始每週要寫兩題申論題,真的擠不出時間的我,只好恢復每天四點起床念書,希望今年6月能夠順利考上兩張經紀人證照!
說了這麼多,發現我2021年心中其實只有一個念頭...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CFP®-M1基礎財務管理課程

 























今天下午再度受邀至高雄科技大學講課,這次的主題談CFP®-M1基礎財務管理,四小時的課程學生們都很認真的在做學習,老爹真的很感動呢!雖然這樣當天來回真的很累,但看到學生們都有收穫,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回想當年退伍後原本計畫出國唸書,是蠻想往學術這塊發展回到大學任教,雖然最後沒能出國,沒想到殊途同歸,現在也是有講不完的課呢!
禮拜三還要講一堂空服員職業工會的課,繼續加油!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職涯15年最常被問的三個保險規劃問題(下)

職涯15年最常被問的三個保險規劃問題(下)



終於,來到這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來跟大家聊聊這個最常被問到的第三個問題:付多少保費才合理?



先講答案,我想你應該也猜到了,沒錯跟前面兩題一樣,我依然沒辦法回答你。因為這個答案會跟以下幾點息息相關。



一、預算:每個人的收入都不一樣,當然配置在保費的程度也會不一樣。



二、風險承受度:收入高並不表示保險一定買的多!舉個最極端的例子,郭董夠有錢了吧,但你覺得他需要買保險嗎?所以請認清這個事實吧,越不能承受風險的人,才越需要保險喔



三、價值觀:觀念的建立來自於過去長期經驗的累積,這就是所謂的錨定效應。對有經歷過風險事故的人,年繳保費6萬了還想再繼續買,但對不認同保險的人來說,一年保費繳6000可能都快要他的命呢!



有發現嗎?從最初的需求,到保額,到預算,其實都應該是業務員跟客戶彼此討論溝通後得到的一個最適合答案,但你回想一下過去購買保險的例子,真的是這樣嗎?還是業務員有出新商品就來推銷你,你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需要,或是保費負擔是否過重,基於信任,甚至單純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就這樣買單了呢?



我不能說買錯保險,比不買保險嚴重;畢竟,貴的永遠都不是確定的保費,而是不確定的風險!但是消費者如果願意先下點功夫做點功課,一來一定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少花很多冤枉錢,再者,當客戶不再讓業務員予取予求,某程度也提升了台灣保險市場的發展以及從業人員的素質囉。



拉回來主題,如果硬要替預算找個通則,很多業務員會搬出保險雙十理論的第二個十,那就是用收入的百分之十來做風險管理規劃,假設一個月收入5萬的人,每個月就提撥5000元來買保險。老爹我認同這個理論,但是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預算千萬不要一次到位!什麼意思呢?對一個月收入5萬的人,每個月保險的預算是5000,絕大多數業務員就會拿著雞毛當令箭,打一張年繳6萬的保險建議書,理直氣壯告訴你應該這樣做規劃!很可能現在的你處於一個人飽全家飽的階段,6萬塊保險就這樣繳下去了,但要知道人的狀態是會變的!人的責任會一直上升,但是收入並不會,當未來結了婚、有了小孩、買了車子房子、父母老年的醫療照護,這些責任都需要保險,如果人生第一張保單就把子彈打完了,試問你接下來還有多少預算呢?所以所謂收入的10%是包括未來所有風險管理的預算,個人與家庭、有形實質風險與無形責任風險全都包含在內的喔,因此精打細算真的很重要!



綜合以上三篇的討論,我想保單的樣貌慢慢浮現了。最理想的保險規劃,就是針對自己所擔心的風險,用當下可以接受的最低預算,買到當下最足夠的保障!這也是為什麼老爹跟市場上絕大多數業務員不一樣的地方,會建議用定期險來當作保險規劃的主力,因為上述的需求,只有定期險做得到!



還記得上一篇最後提到的問題嗎?假設一位30歲女性,想要投保重大疾病險,預算是一年保費1萬元,眼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保額30萬的終身重大疾病險(繳費20年保障終身),另外一個是保額150萬的定期重大疾病險(繳費20年後契約就結束),試問你會選擇哪個呢?



老爹跟大家報告,長時間市場觀察下來的結果,絕大多數是選擇前者,原因很簡單,終身險繳滿20年後,無論什麼時候發生事情,都會有保障,定期險繳滿20年就沒了,不但保費都浪費掉了,萬一之後才發生風險,還什麼保障都沒有。這觀念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但是老爹並不認同這個看法,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你擔心的是20年甚至更久以後才發生風險,你等於用總繳保費20萬去換一個30萬的保障,這樣的規劃還有保險的槓桿效果嗎?我個人是打問號啦,更別說像老爹,37歲男性,可能已經變成20年總繳保費25萬換30萬的保障了,我實在不懂,這種把自己繳的保費拿回來的保險規劃真的是客戶希望解決的問題嗎?當然有業務員會挑戰我,你怎麼知道客戶繳滿20年才發生事情呢?假如客戶買的第一年就得到癌症,用1萬換30萬,30倍的槓桿效果不是嗎?如果是這樣我就會反問這位業務員,如果你擔心的是當下的風險,那更應該用定期險來做規劃!你是1萬換30萬,我是1萬換150萬,誰的槓桿效果比較高呢?換個角度說,如果客戶的需求是只需要重大疾病30萬的保障,我就會用定期來做,一年保費只要2000元就搞定(150萬保額保費1萬,所以30萬保額保費2000),相較用終身險一年保費1萬元,每年可以省下8000元的預算,客戶要做的事情就是趕快趁定期險有提供跟終身險一樣保障的這段期間,把省下來的保費支出拿去做別的財務規劃,不管是定時定額投資買基金、存零股、買ETF、哪怕是儲蓄險也好,讓這個財務規劃創造出來的累積報酬,去解決N年後定期險沒辦法提供保障的問題囉!



老爹個人認為,這才是保險商品的使用方式,絕對不是什麼都要追求終身,到頭來錢全部都卡在保險裡動不了就算了,還買到一堆根本沒辦法解決風險的商品。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職涯15年最常被問的三個保險規劃問題(中)

職涯15年最常被問的三個保險規劃問題(中)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老爹最常被問到的第二個保險規劃問題:保額要保多少才足夠?



不過很遺憾,跟上一題一樣,沒有正確的答案。因為如果你問一個從來都沒風險經驗的人,可能覺得保險是可有可無,有買就好,沒買好像也不會怎麼樣;但若問一個曾經發生風險事故或是正需要保險理賠的人,答案可能變成保額越高越好;若再去問一個已經被保險公司拒保的人,回答可能是只要保險公司願意賣我就願意買;同樣的問題,卻有著天差地遠的答案,這就是做風險管理規劃最矛盾的心態,當你有選擇權的時候,往往不會覺得自己有需要,當你急著想要買的時候,往往已經沒什麼選擇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風險事故發生前,先釐清上一篇文章談到的問題,確認什麼風險的發生是自己無法承受的,提早幫自己做好規劃囉!



如果針對上一篇老爹提到的三個必備的險種你想知道建議的保額,實支實付老爹已經有說了,可以的話最好做到雙實支實付甚至三實支實付;至於壽險,就要把責任量化成保額。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第一是利用雙十原則的第一個十,直接把自己的年所得乘以十倍當保額,假設一個年所得200萬的人,死亡保額可以規劃2000萬,這意思就是萬一今天很不幸的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不在了,留下來的家人至少還是可以維持原本的生活水準10年,不至於經濟直接受到困頓;至於第二種方式則是直接計算缺口,比如說房貸還有1000萬,想留給自己父母親500萬,配偶以及小孩1000萬,這樣加總起來就得出需要2500萬的保額。最後,關於失能跟長照險,其實對於這兩個險種,網路上的筆戰從來沒少過,但老爹個人認為兩者本來就是解決不同的問題,沒辦法放在一起做比較。以認定條件、保障項目以及給付對象來區分,失能險是用失能等級表,偏向於彌補工作不能的損失,給付對象是自己,比較適合年輕人規劃;長照險則是用巴氏量表(失能)跟CDR(失智)表來認定,偏向因老化造成生活不能自理與認知障礙,給付的對象是請看護的費用,比較適合年紀長者優先規劃;所以若要問老爹,可以的話,就各規劃一半吧,一來可以分散商品認定的風險,一來也可以分散保險公司的風險囉!



當然,不論是買什麼或是買多少,一定會跟一個重要的關鍵做連動,那就是必須要付出的保費。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系列最後一篇文章,就會帶大家來討論這最常被問的第三個問題:保費要付多少才合理?



最後,別認為老爹這篇有講跟沒講一樣,實務上,當你在買保險的時候,真的有認真看待”保額”這件事嗎?假設一位30歲女性,想要投保重大疾病險,預算是一年保費1萬元,眼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保額30萬的終身重大疾病險(繳費20年保障終身),另外一個是保額150萬的定期重大疾病險(繳費20年後契約就結束),試問你會選擇哪個呢?思考看看吧,下一篇再來做討論。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職涯15年最常被問的三個保險規劃問題(上)















算一算,老爹踏入保險業已經邁入第15年,發現雖然我叫保險老爹,但部落格裡討論個人商業保險規劃的文章反而不多。今天,就跟大家來聊聊職涯裡最常被問到的三個保險規劃問題吧!
首先,保險要買哪些才正確?
關於這個問題,很抱歉,老爹沒辦法給你答案,因為每個人的責任狀態都不一樣,風險管理規劃建議本來就是因人而異的,要面對面做過會談後才能評估。不過,雖然沒辦法給答案,但是可以給方向與觀念!容老爹搬出風險管理概論這本教科書裡面的內容來跟大家做個報告!
先來看圖吧!我們畫出一個十字象限,橫軸是損失頻率,縱軸是損失幅度,把象限分割成四等分,首先是右上方,損失頻率高且損失幅度也高的風險,比如說酒後駕車、武漢肺炎大流行期間硬要出國玩、騎車闖紅燈搶黃燈、颱風天航空公司班機硬要飛等等,基本上這類的風險唯一的管理方式就是風險規避,講白了就是不要去做!都告訴你發生機率很高,發生的損失也很大,你還要去做那出了事還能怪誰呢?
接下來是右下方,損失頻率高損失幅度低,比如說像老爹喜歡打籃球,籃球基本上就屬於這類風險,很容易有扭傷拉傷,但了不起就冰敷熱敷個幾天,或是給醫師針灸推拿買些水藥來喝就解決了,針對這類風險,我們管理的方式就是"風險預防",比如說加強熱身,強化肌耐力,甚至是不斷提醒自己已經不年輕了打球別那麼拼都可以,透過事前預防的方式來做管理。
接著談左下方,發生頻率低且損失幅度低,這種風險基本上根本不用管理,因為一來發生機會很低,再者就算發生了也不痛不癢,這類風險,"自承"即可!
最後,左上方這塊,是發生頻率低但是損失幅度高,這塊才是真正需要做風險管理的風險,方法則是"轉嫁"。用白話文來說,需要買保險的,是針對發生機率很低,但是一旦發生了損失幅度會很高的風險!老爹常說,風險看機率沒意義,因為我管你台灣目前國人罹癌率是30%,40%還是50%,對我而言,就只有兩種可能,那就是有中跟沒中,有中就是機率100%,沒中就是0%,沒有別的機率了。換句話說,發生的機率不再是重點,沒中很恭喜你給你拍拍手,重點是萬一發生了,我有沒有辦法承受這個風險帶來的損失,如果可以,那也不需要規劃;萬一不行,那就會建議透過保險的方式來做轉嫁囉~
教科書上的理論是如此,那實務上呢?老爹必須很遺憾的跟大家報告,當保險變成商業行為後,大家買的商品,通常不是左上,而是左下跟右下,也就是大家都花錢買著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的保險,而忽略了自己不能夠承受的風險才是真真需要規劃的保險,你看終身醫療或是還本型醫療這種商品人手一張就是最好的證明。
因此,回到本篇文章探討的重點,究竟哪些保險是必須要買的呢?老爹認為有三種!
第一、實支實付型醫療險!隨著醫療科技不斷的進步,加上台灣全民健保的虧損狀態,未來需要自費的醫療項目只會越來越多,且越來越貴,實支實付型醫療險就是可以用來解決住院時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這個花費就是每個人一生當中醫療最大的缺口,因此一定要買好買滿;如果只投保一家,就保到最高吧,更好的方式是可以做雙實支實付甚至是三實支實付(兩張個單一張團單),讓自己的保障能夠更完善喔!
第二、壽險跟意外險!針對有責任的人,諸如有配偶、有小孩、有貸款、有年長父母等,老爹會特別提醒死亡保障的重要。如果你是一個有責任要扛的人,一定要去思考,萬一有一天最壞的狀況發生了,留下來的人有沒有辦法承受少了你的風險,如果可以,那沒事;但如果不行,請趕快幫自己拉高壽險以及意外險的保障吧!
最後,失能或長照險!實支實付型醫療險可以解決醫療體系內的問題,壽險與意外險可以解決責任的問題,而失能跟長照險,則是用來解決醫療體系以外的問題。萬一遇到失能或長照狀態,沒辦法做治療,但後續會有很長的被照護期間,不論是工作收入的損失,或是未來照護的費用,都有可能是一個永無止盡的黑洞,很輕易的就可以壓垮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因此,失能險跟長照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老爹認為必備的第三個險種。
就先聊到這吧,下一篇我們再來討論最常見的第二個問題:保額要保多少才足夠?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女騎士擦撞勞斯萊斯,駕駛霸氣喊”免賠“?


















幾天前的新聞,大家應該都有看到吧?發生在嘉義,一台勞斯萊斯跟摩托車相撞,維修費初估要上百萬,臉書上有疑似車主的人跳出來說:”我的車有全險,人沒事最重要!”因此這位霸氣車主被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當發生車禍的時候,當下會拿到一張事故三聯單,然後一個月左右會取得警方的初步研判表,上面會研判初步的肇事責任,這個時候才開始談和解跟理賠。假設初步研判表上肇事責任是勞斯萊斯錯三成,摩托車錯七成,汽車維修費用是200萬,那等於有60萬責任在汽車車主,140萬的責任在機車騎士;汽車車主如果用出險的方式來處理,保險公司就會直接花200萬把車子修好,然後依據保險法第53條第一項行使「代位求償」,向機車騎士追償這140萬修車費,車主是無權要求保險公司放棄行使這項權利的喔!

所以如果騎機車的婦人想要安全過關,只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她有先幫自己的機車投保第三人責任險,可以用來賠對方的財損(強制險不理賠財損),但實務上機車投保第三人責任險的比例非常低,所以只剩下一個機會,就是勞斯萊斯車主真的霸氣不出險,自己花錢把車修好不透過保險公司理賠,這樣自然也沒有保險公司代位求償的問題了,不過這個機率似乎更低啊~

結論1.第三人責任險真的很重要!
結論2.拜託走在路上真的要離這些千萬名車遠一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