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想回家了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考後有感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後疫情下的新生活
2019年年底,新冠病毒開始傳播,台灣因為有過去防疫SARS的血淚經驗,在病毒爆發的初期就能提前佈局,於是當整個2020年病毒在全世界肆虐的時候,台灣得以平安度過,甚至成為全世界的防疫典範。但時間走到2021年,還是讓病毒找到了突破口,整個社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就此走入了後疫情的階段。
首先迎來的考驗是個人與家庭!停課帶來的衝擊,我相信家中有小小孩的朋友,這段時間一定跟老爹一樣畢生難忘。以往上班前把小孩送去學校,下班再去接回家就好,如今突然變成每天24小時的密集陪伴,再加上同時還必須在家工作,在扮演父母親角色的同時,也必須扮演好工作者的角色,身分的轉換以及親子關係的維護,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智慧。
再來,聊聊對產業的衝擊。舉個例,因為老爹長時間幫空服員職業工會的會員上課,感受最深。在過去,空服員是人人稱羨的產業,不但收入相對高,又可以藉著工作環遊世界,是很多畢業新鮮人的首選;但這次的疫情,凸顯出她們工作不為人知的辛苦面,有班飛時不但要站在第一線承受高染疫的風險,甚至是萬一不小心讓病毒有了突破點,還要承受輿論排山倒海的壓力;但若沒班飛又沒有薪水,生計勢必受到衝擊,我想這些都是當年決定踏入這個產業時所始料未及的。除此之外,視訊會議以及線上課程,也成了我們的日常。我小兒子念幼稚園中班,大兒子念小一,老師們都紛紛開啟了鏡頭,成了直播主;就連我的鋼琴老師,也打電話問我要不要改上線上課程;過去的我其實很排斥線上課程,因為我認為學習唯有透過面對面的交流,才有溫度;但是現實很殘酷,不轉型,就等著被淘汰,話說我自己幫空服員上的課,也在停辦數個月後,這個月首次要以線上課程的方式做呈現,沒想到就連我,也要開直播了。
說到淘汰,我們看到很多的企業,尤其是餐飲業,不管是新開張,還是老字號,沒能撐過這次的疫情,紛紛吹了熄燈號;這凸顯了兩個問題,第一就是企業跟家庭一樣,必須要有預留的緊急預備金!只是就算有提撥,依過去的經驗,通常也只有提撥3-6個月,誰會想到會出現新冠肺炎這隻黑天鵝呢?再者,就是危機處理的能力!以餐飲業為例,如果以往不做外帶的餐廳,在這波疫情底下,衝擊一定最大,消極一點的可能就直接停業,積極一點的,趕快開始跟外送配合,或是推出自取有折扣的套餐,這些都是在考驗著企業面對風險的應變能力,唯有不斷的做調整,才能在這多變的未來生存下來!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這次疫情對整體社會來說都是負面的影響較多,但是仔細想想,也有不少產業是在這波衝擊下脫穎而出。比方說物流業,現在走在街上看到的,不是宅配的貨運車,就是外送食物的摩托車,很多人生意做不下去,但他們忙到翻掉,證明了掌握趨勢才是關鍵,選對方向,順勢而為,自然能借力使力不費力。當然,老爹所處的保險業更是不在話下,從去年的500元防疫保單之亂,到現在的疫苗險,人們對於保險的需求,從來沒有這麼強烈過;原來不只太平盛世需要保險,亂世時更需要保險,保險業只要能夠針對客戶的需求研發出新的商品,永遠能夠歷久彌堅!在這一定要稱讚,向來保守的主管機關,這次能夠這麼快的開放視訊投保,讓保險業的發展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過市場上琳瑯滿目的保險商品,到底是不是真的像業務員說的那麼美好呢?還是其實只是用話術裹成糖衣的毒藥呢?消費者真的清楚自己的需求嗎?保戶又真的知道自己買到的是什麼保險商品嗎?很遺憾,以老爹在保險業打滾15年的經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保險市場會這麼亂,最大的原因就在於絕大多數消費者其實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再加上保險商品種類繁多且條款複雜,最後往往都是業務員怎麼說,消費者就怎麼買。這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因為如此一來,消費者最後買到的,很有可能是業務員想要賣的保險,而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買的保險。所以要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成立保險老爹這個專欄,就是希望透過文字,協助大家建立正確的保險觀念,帶大家用更客觀的角度認識保險商品,唯有消費者強起來,才能夠不再被業務員消費,不再讓保險公司予取予求!
我是保險老爹,很高興認識大家,我們下次見!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500元之亂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2021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CFP®-M1基礎財務管理課程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職涯15年最常被問的三個保險規劃問題(下)
職涯15年最常被問的三個保險規劃問題(下)
終於,來到這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來跟大家聊聊這個最常被問到的第三個問題:付多少保費才合理?
先講答案,我想你應該也猜到了,沒錯跟前面兩題一樣,我依然沒辦法回答你。因為這個答案會跟以下幾點息息相關。
一、預算:每個人的收入都不一樣,當然配置在保費的程度也會不一樣。
二、風險承受度:收入高並不表示保險一定買的多!舉個最極端的例子,郭董夠有錢了吧,但你覺得他需要買保險嗎?所以請認清這個事實吧,越不能承受風險的人,才越需要保險喔!
三、價值觀:觀念的建立來自於過去長期經驗的累積,這就是所謂的錨定效應。對有經歷過風險事故的人,年繳保費6萬了還想再繼續買,但對不認同保險的人來說,一年保費繳6000可能都快要他的命呢!
有發現嗎?從最初的需求,到保額,到預算,其實都應該是業務員跟客戶彼此討論溝通後得到的一個最適合答案,但你回想一下過去購買保險的例子,真的是這樣嗎?還是業務員有出新商品就來推銷你,你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需要,或是保費負擔是否過重,基於信任,甚至單純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就這樣買單了呢?
我不能說買錯保險,比不買保險嚴重;畢竟,貴的永遠都不是確定的保費,而是不確定的風險!但是消費者如果願意先下點功夫做點功課,一來一定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少花很多冤枉錢,再者,當客戶不再讓業務員予取予求,某程度也提升了台灣保險市場的發展以及從業人員的素質囉。
拉回來主題,如果硬要替預算找個通則,很多業務員會搬出保險雙十理論的第二個十,那就是用收入的百分之十來做風險管理規劃,假設一個月收入5萬的人,每個月就提撥5000元來買保險。老爹我認同這個理論,但是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預算千萬不要一次到位!什麼意思呢?對一個月收入5萬的人,每個月保險的預算是5000,絕大多數業務員就會拿著雞毛當令箭,打一張年繳6萬的保險建議書,理直氣壯告訴你應該這樣做規劃!很可能現在的你處於一個人飽全家飽的階段,6萬塊保險就這樣繳下去了,但要知道人的狀態是會變的!人的責任會一直上升,但是收入並不會,當未來結了婚、有了小孩、買了車子房子、父母老年的醫療照護,這些責任都需要保險,如果人生第一張保單就把子彈打完了,試問你接下來還有多少預算呢?所以所謂收入的10%是包括未來所有風險管理的預算,個人與家庭、有形實質風險與無形責任風險全都包含在內的喔,因此精打細算真的很重要!
綜合以上三篇的討論,我想保單的樣貌慢慢浮現了。最理想的保險規劃,就是針對自己所擔心的風險,用當下可以接受的最低預算,買到當下最足夠的保障!這也是為什麼老爹跟市場上絕大多數業務員不一樣的地方,會建議用定期險來當作保險規劃的主力,因為上述的需求,只有定期險做得到!
還記得上一篇最後提到的問題嗎?假設一位30歲女性,想要投保重大疾病險,預算是一年保費1萬元,眼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保額30萬的終身重大疾病險(繳費20年保障終身),另外一個是保額150萬的定期重大疾病險(繳費20年後契約就結束),試問你會選擇哪個呢?
老爹跟大家報告,長時間市場觀察下來的結果,絕大多數是選擇前者,原因很簡單,終身險繳滿20年後,無論什麼時候發生事情,都會有保障,定期險繳滿20年就沒了,不但保費都浪費掉了,萬一之後才發生風險,還什麼保障都沒有。這觀念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但是老爹並不認同這個看法,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你擔心的是20年甚至更久以後才發生風險,你等於用總繳保費20萬去換一個30萬的保障,這樣的規劃還有保險的槓桿效果嗎?我個人是打問號啦,更別說像老爹,37歲男性,可能已經變成20年總繳保費25萬換30萬的保障了,我實在不懂,這種把自己繳的保費拿回來的保險規劃真的是客戶希望解決的問題嗎?當然有業務員會挑戰我,你怎麼知道客戶繳滿20年才發生事情呢?假如客戶買的第一年就得到癌症,用1萬換30萬,30倍的槓桿效果不是嗎?如果是這樣我就會反問這位業務員,如果你擔心的是當下的風險,那更應該用定期險來做規劃!你是1萬換30萬,我是1萬換150萬,誰的槓桿效果比較高呢?換個角度說,如果客戶的需求是只需要重大疾病30萬的保障,我就會用定期來做,一年保費只要2000元就搞定(150萬保額保費1萬,所以30萬保額保費2000),相較用終身險一年保費1萬元,每年可以省下8000元的預算,客戶要做的事情就是趕快趁定期險有提供跟終身險一樣保障的這段期間,把省下來的保費支出拿去做別的財務規劃,不管是定時定額投資買基金、存零股、買ETF、哪怕是儲蓄險也好,讓這個財務規劃創造出來的累積報酬,去解決N年後定期險沒辦法提供保障的問題囉!
老爹個人認為,這才是保險商品的使用方式,絕對不是什麼都要追求終身,到頭來錢全部都卡在保險裡動不了就算了,還買到一堆根本沒辦法解決風險的商品。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職涯15年最常被問的三個保險規劃問題(中)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老爹最常被問到的第二個保險規劃問題:保額要保多少才足夠?
不過很遺憾,跟上一題一樣,沒有正確的答案。因為如果你問一個從來都沒風險經驗的人,可能覺得保險是可有可無,有買就好,沒買好像也不會怎麼樣;但若問一個曾經發生風險事故或是正需要保險理賠的人,答案可能變成保額越高越好;若再去問一個已經被保險公司拒保的人,回答可能是只要保險公司願意賣我就願意買;同樣的問題,卻有著天差地遠的答案,這就是做風險管理規劃最矛盾的心態,當你有選擇權的時候,往往不會覺得自己有需要,當你急著想要買的時候,往往已經沒什麼選擇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風險事故發生前,先釐清上一篇文章談到的問題,確認什麼風險的發生是自己無法承受的,提早幫自己做好規劃囉!
如果針對上一篇老爹提到的三個必備的險種你想知道建議的保額,實支實付老爹已經有說了,可以的話最好做到雙實支實付甚至三實支實付;至於壽險,就要把責任量化成保額。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第一是利用雙十原則的第一個十,直接把自己的年所得乘以十倍當保額,假設一個年所得200萬的人,死亡保額可以規劃2000萬,這意思就是萬一今天很不幸的一個家庭的經濟支柱不在了,留下來的家人至少還是可以維持原本的生活水準10年,不至於經濟直接受到困頓;至於第二種方式則是直接計算缺口,比如說房貸還有1000萬,想留給自己父母親500萬,配偶以及小孩1000萬,這樣加總起來就得出需要2500萬的保額。最後,關於失能跟長照險,其實對於這兩個險種,網路上的筆戰從來沒少過,但老爹個人認為兩者本來就是解決不同的問題,沒辦法放在一起做比較。以認定條件、保障項目以及給付對象來區分,失能險是用失能等級表,偏向於彌補工作不能的損失,給付對象是自己,比較適合年輕人規劃;長照險則是用巴氏量表(失能)跟CDR(失智)表來認定,偏向因老化造成生活不能自理與認知障礙,給付的對象是請看護的費用,比較適合年紀長者優先規劃;所以若要問老爹,可以的話,就各規劃一半吧,一來可以分散商品認定的風險,一來也可以分散保險公司的風險囉!
當然,不論是買什麼或是買多少,一定會跟一個重要的關鍵做連動,那就是必須要付出的保費。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系列最後一篇文章,就會帶大家來討論這最常被問的第三個問題:保費要付多少才合理?
最後,別認為老爹這篇有講跟沒講一樣,實務上,當你在買保險的時候,真的有認真看待”保額”這件事嗎?假設一位30歲女性,想要投保重大疾病險,預算是一年保費1萬元,眼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保額30萬的終身重大疾病險(繳費20年保障終身),另外一個是保額150萬的定期重大疾病險(繳費20年後契約就結束),試問你會選擇哪個呢?思考看看吧,下一篇再來做討論。